close
   初識「雷公埤」,對於雷公埤這個名字有些好奇,謂何雷公埤?看了雷公埤沿革得知,相傳這裡早期為沼澤泥地,因耕種不易,先民便在田園邊築土堤、溝渠以利灌溉,但土堤鬆軟,每逢下雨打雷便即崩塌,居民咸認為埤塘因天公打雷而形成,故名而為「雷公埤」。此名雖非真確,却有著先民敬畏天地自然之意。 

  雷公埤分上埤與下埤,其水源為地下天然之湧泉,故而其水質清澈冷涼,終年池水盈滿,為附近農田灌溉之湖泊。 

 上埤略呈方圓,面積約為0.6公頃,為雷公埤池水之源,泉水汨汨然順了溝渠匯入下埤。而下埤則為不規則 狀,面積約為1.5公頃。池畔或植垂柳,或有開了潔白的野薑花,池裡或有睡蓮、浮萍。雷公埤周邊建有木棧道與觀景平台,但可惜因疏於維護,已見步道草木廡廡蔓生,平台部份設施亦有腐損。 

  雖未見維修,然仍不減雷公埤原有的自然之美,或許也因此而遊客更少,却使週遭生態益見盎然。 

  夏日午后來訪,但見農婦蹲於池邊洗滌衣物,恣意自然,池裡游魚悠然自在,岸邊立松倒影湖面,仰首見那近山鬱鬱蔥蔥。是有著「結盧在人間」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之遺世心境。  

  冬日裡,閒坐池畔暖陽照,瞧那池面風吹波紋粼粼,見那水鴨曼妙游移,忽而如水精靈般潛入水中,不消一會兒又在彼端浮出水面,身子之輕巧靈動倒讓人拍手叫好。 

  黃昏日落時,斯景斯情真若陶淵明的「山氣日夕佳,非鳥相與還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」。 

  偌大一方池水,雖無大湖之廣闊,但不失有種幽靜雅致之自然美。就如雷公埤沿革上的「一盏寒泉薦秋菊,三更畫舫穿藕花」之饒富情趣呀
 

█開車從宜蘭市走台9甲線往內員山,在永同路三段即可看見雷公埤。
█照片連結Pchome(http://photo.pchome.com.tw/leemichael/0233/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哥ㄉ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